梁启超故居北沟沿胡同,历史变迁与建筑特色
梁启超故居北沟沿胡同,位于东城区北新桥地区,东直门南小街的西侧。这条胡同南北走向,北起大菊胡同,南至东四十四条,全长约300多米。在历史长河中,它的名字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从明朝的“学房胡同”,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官学胡同”,再到宣统时的“北沟沿”,最后在1949年确定为“北沟沿胡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它被短暂地称为“红都胡同”,但之后又恢复为“北沟沿胡同”。
梁启超故居的具体位置是北沟沿胡同23号,旧时的门牌是北沟沿13号。这座宅院位于胡同南段西侧,占地面积3752平方米,街门朝东。值得一提的是,街门是一种特殊的“西洋门”,内外各有一座“一字影壁”。这种影壁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一般来说,大门外对面的“影壁”,亦称“照壁”,既有遮挡大门对面零乱的墙面檐口的作用,也有作为宅门对景的作用。然而,在胡同的另一侧建影壁,或是依托别人的宅基,或是占用胡同的公共用地,并不是想建就能建的。所以,现在在北京城里所能见到的门外建有“一字影壁”的宅院,当年或是王府、或是衙署、或是官邸,是“官”姓人家,不是平民住宅。
1951年的房屋调查登记显示,梁启超故居的主体建筑集中在南半部,是东、西并列的两个三进院落。其中,东部为住宅,西部是花厅;北半部约占整个院落的五分之二,是花园式的后院,院内树木繁盛,有假山,有凉亭;后院开有朝东的穿墙门,是整个院落的后门。该院共有房屋和亭、轩等建筑129间,建筑面积为1535平方米。
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框中有人”念作“囚”;“吾居行(hang),道路)中”便是“衙”。既然门外的影壁是宅门的对景,那么门前的这段道路自然与宅院产生了领属关系。门前的这段道路仿佛在警示行人:在此门前不许停留,更不许喧哗。结合梁启超曾担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和财政总长,这座宅院的规格与他当时的身份十分相称。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