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寺:千年古刹的历史文化与神奇之美

灵源寺,这座千年古刹,历经风雨,历代僧众不断修葺保护,如今已成为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灵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梁天监元年,历经元末的战火和明代的重建,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

在1982年至1995年间,灵源寺开辟了自泉安公路至寺院的盘山公路,方便了游客的进出。在距离寺院三百米处和大殿广场旁,分别建立了两座雄伟的山门,为寺庙增添了庄严的气势。寺庙周围,奇石佳景处分别建有七座亭阁,与大殿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原来的寺宇及两旁的附属建筑经过扩建,成为一座五开间三进深、重檐歇山顶的巍峨大殿,面积达462平方米。大殿前连着一座三开间的拜亭,飞檐翘脊,金碧辉煌,轩朗而宏丽。拜亭及殿廊均采用透雕玲珑精致的青石盘龙柱,柱上镌刻镏金对联,文辞优美,书法精妙。这些对联中有宋代宰相曾公亮的题词、明代探花张瑞图的书法作品,还有一副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联“洞口春深烟雨、海门夜半渔灯”。此外,大殿还悬有清代翰林庄俊元题的“古佛”,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的“灵源寺”,以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的“天坛”等匾额。

在1998年,大殿后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为大雄宝殿,右为地藏殿,左为祖师殿。大殿前面是150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广场,十分宽敞。广场前临山谷处,因势建筑起一列双层地上室,作为接待四方宾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错落,布局有致的灵源山又增一道风景,与灵源山山林胜景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灵源寺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但记载着千年古刹的古迹依存。在一间半坍的房子墙上,竖有一块“奉宪永禁碑”,石碑下方刻有“嘉庆壹玖年”,可见碑的制作时间是清嘉庆年间。石碑上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灵源寺的沧桑岁月的信息:“灵源寺占地96亩,始建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元末时因火烧毁,明正德年重建┄┄”。 这块碑为恢复重建灵源寺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灵源寺:千年古刹的历史文化与神奇之美

除了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迹,灵源寺还有许多神奇之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罗汉松(亦称神灵树),位于原大雄宝殿前。这棵树干粗壮成虬枝盘绕,像有九龙盘旋而上,非常稀有。更为神奇的是该古树因寺院的盛衰而生死。这棵树高20多米,四五人才能合抱。位于古罗汉松西南角处的桔林里,系东山五大古井之一,古井亦为寺院内泉井之圣水,是著名的灵源泉。据介绍,灵源泉是活水,从来没有干涸过。灵源泉还可治眼疾。传说梁天监年间,这一带的山民都患上红眼病,有人试着用灵源泉水涂抹眼晴,眼晴就不红不痛了。从此,灵源寺能治眼病的消息传开了。后来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就取名灵源寺至今附近的百姓还喜欢吃灵源泉水。程恩乐诗云:“一脉甘泉自有源清流曲曲绕山门蒲牢专用里禅心定好向螺峰问本根。”蒲牢即名贵专用如今钟专用渺茫而众生禅心未泯每当雨季流水淙淙如琴如磬深信终有沙弥扫径烹泉待客之日。古井泉水清香甘美源源而来据介绍该古井在建设时将作为一处景点加以保护。

灵源寺的神奇和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日日接踵而来流连忘返的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着千年古刹的宁静与庄严也体验着灵泉之水的神奇与甘甜。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灵源寺成为了人们寻求内心平静和洗涤烦恼的净土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