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源于三国的故事,解读忘本与安逸的含义

刘禅与“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然而,刘禅并不具备其父的英明和才能,他的统治被视为昏庸无能。在有才能的大臣相继离世后,蜀国于公元263年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为“安乐公”,并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虽然他被封为公爵,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大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

乐不思蜀:源于三国的故事,解读忘本与安逸的含义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的随从人员看到这样的表演,都感到非常难过,因为他们想到了已经灭亡的故国。然而,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似乎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并不怀念蜀国。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刘禅的行为被视为忘本,因此这个成语也带有贬义。

乐不思蜀的出处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这个成语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忘本。它的近义词包括乐而忘返、留连忘返、乐不可支、流连忘反、流连忘返等,反义词则是叶落归根、归心似箭、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安不忘危等。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刘禅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后,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根源。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