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一部真实再现抗战历史的纪录片
《大后方》——一部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历史纪录片
《大后方》是一部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制作的纪录片,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这部纪录片旨在通过电视镜头,完整地再现与解读战时中国大后方的历史,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鲜活的抗战中国。
大后方在抗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部纪录片深入探讨了大后方的存在与抗战胜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亿万普通民众在战争中受到的严峻考验,并赞美了他们持久而智慧的应对与抗争。他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挣扎、搏斗、倍尝艰难,经历各种痛苦的蜕变,但绝不屈服而赢得最后的胜利。
《大后方》的拍摄制作以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从历史的视角关照“中国梦”。它以“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学术标准,服务全国大局”为基本要求,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为舞台和范围,以战时首都的国家功能为主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内容上注重学术性、权威性、观赏性。
这部纪录片不仅关注了民国知名人物,更重要的是重心下移关注中下层人物群体,透过丰沛的细节进行人性化的表达。它以国家民族而非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来选材、叙述和解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是本片重点挖掘的主要内容,进而从中诠释抗日战争中呈现的各种现象。关注的内容包括战时动员、衣食住行、危机应对、社会心理等。军事活动除和大后方直接相关者则作为背景化穿插处理。
《大后方》的创作本质上是一个还原的工作。“还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还原“大后方”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地位和作用。其二,是将“抗日战争”还原到它的本质:一场现代战争,我们是在讲述一场战争的故事。本片无意借民族大义一味地美化先辈们所做的一切,在对抗战先辈所作所为保持一种理解、同情、敬重的态度的同时,冷静而客观地借助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深入透视并剖析战时中国的内在矛盾,以及中国人如何艰难而坚毅地应对乃至与克服这些矛盾而求得生存、发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团队由徐蓓担任制片人和总导演,曾磊担任编导。制作总监是赵兴明和郭刚。摄像工作由吴旭和郭刚负责,再现执行导演是黄珂兮。制片主任是牟灵玲,制片团队包括彭然、杨柳、刘艳和陈沁。推广主管是彭然,助理编导包括王祯、刘牛和李侗。后期特效由银永庆负责,音乐总监是何训友。海报设计是由法国NOVABRAND品牌负责。
《大后方》努力突破以前党派之见塑造的学术范式,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及特征来思考大后方的历史。需要突破的不仅是“学术范式”,更有“思维范式”——创作者会一不留神就踏入某个观点的误区,因为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从小培养起来的情绪、思维和语态,把战争简单化,脸谱化。一场战争胜利的取得,民族大义与英雄牺牲当然极其重要,但仅靠精神与牺牲,中国赢不了战争。胜利,还需要智慧、谋略、妥协、忍耐,以及中国在风云变幻的二战大格局中的角色变化所带来的运气。创作者是否持有理性和学术的精神(而非感情用事),会决定影片的最终气质——“内敛的,深沉的,有节制的,不断在积蓄着力量”的一种气质,而这和当时“大后方”在抗战格局中的状态是相吻合的。同时,这也是本片“国际化”的基础。
国际化并不是采访几个外国专家或者进行了境外拍摄那么简单。《大后方》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的观点以及考察事物的立场要经得起学术的检验。对于创作者来说,历史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能用当时的影像,讲述当时的历史。抗战时期中国的影像留存并不丰富,但也基本让我们可以尽力去做一部比较“纯正”的历史纪录片。这花去了创作者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寻找和挖掘”史实和相关的影像,是最考编导功力的地方,《大后方》做到了这一点。
《大后方》是一部真实、立体、鲜活的抗战历史纪录片,它通过电视镜头再现了战时中国大后方的历史,展现了亿万普通民众在战争中受到的严峻考验和他们的智慧与抗争。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