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镇海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广州镇海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镇海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楼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时名为“望海楼”,因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后因楼高五层,故俗称“五层楼”。镇海楼历史上曾多次毁于火灾和人为破坏,现存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楼高28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以上为青砖墙。底层墙厚3.86米,以上逐层递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盖。饰有石湾鳌鱼花脊。这五层高建筑逐步向上收减宽度和深度,令到镇海楼形似塔又似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自十四世纪後期至今六百多年间曾被多数火毁和人为破坏,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的《重修镇海楼碑》可作为证。此後在1928年再度重修镇海楼时,将原来木建筑楼层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并引入当地石湾彩釉陶烧作为瓦脊和檐角的鰲鱼装饰。楼顶正面悬挂“镇海楼”横匾,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楼内常设《广州历史陈列》展览,展示广州五、六千年来的文化、风俗和城市发展等历程。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它是广州传统中轴线的起点和最高点。实用信息广州市内在环市路汽车站乘坐33、550、529、225、297、30、122、133、241路公交车可达;解放路汽车站乘坐87、101、133、187、518、21、519、182、24、58、244、127、185、5等路公交车可达;小北路汽车站乘坐220、33、184、6、66、190、544、219、233、36、547、10、191等路公交车可达。此外,还可以于市内乘坐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下。历史沿革镇海楼本名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复檐五层,高八丈余。(《大明一统志》)。在明朝初建成的。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当时的两广军务提督韩雍重加修治,后来全楼竟被火焚毁了。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提督蔡经(一名张经)与侍郎张岳重建镇海楼,因当时东南沿海常患倭寇,海疆不靖,需强化海防,于是张岳为之题名“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这是第一次重建。经此次重建后,“规制如旧,而宏伟壮丽视旧有加。楼前为亭曰仰高,左右两端跨衢为华表,左曰驾螯,右曰飞蜃,旧所无也。”(张岳《镇海楼记碑》)。明朝崇祯十年(1637)广东布政使姜一洪再次重新修缮。清初,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遭战火损坏。1651年(顺治八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楼近王宫,禁止州人登临,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