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双墩遗址:揭示7000年前文明的神秘符号
双墩遗址,一个蕴含着丰富文物和深邃历史的神秘之地。经过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的600多件刻画符号的古陶器。这些陶器以其简练的纹饰、粗犷且写实中带有夸张的手法,展示了一种神奇怪异的风格,充满了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
这些陶器上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主要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少数位于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部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其中鱼纹、猪纹最为丰富,还有鹿、蚕、鸟、虫等形象。这些符号仿佛是当时的“连环画”,生动地描绘了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生活场景。
2014年10月中旬,备受关注的双墩遗址开始二次发掘。此次发掘集中在遗址的西北角,共16个探方。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器物,包括夹砂陶、泥质陶等陶片,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支脚、支座等。同时,还出土了形式各异的平底釜、大量兽骨、鱼骨、贝壳以及用鹿角制成的形似靴子的器物、网坠等。在遗址北部有一片陶片堆,南部则有用螺壳堆砌的条带状沟槽,外围还有一道壕沟环绕。
专家们对这些刻画符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双墩的刻画符号虽然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的符号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这表明它可能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
双墩遗址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大面积密集出土的文物和特殊的分布样式,这在国内同时期文化遗址中堪称绝无仅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陶塑纹面人头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外,已确定遗址北部与祭祀活动有关,这为探索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3年5月,双墩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彰显了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也为后续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发掘,双墩遗址将继续揭示7000年前原始艺术的神秘面纱,并为我们了解淮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关系提供全新的佐证。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