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旧住宅区改造中 改造的内容需要因地制宜
来源:经济日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区位条件不同,人口结构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老百姓的转型需求也不同。对于多样化的需求,可以实施“菜单式”改造。对于空间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改造需求的社区,也可以在实施中统筹考虑,协调改造。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计划改造城市旧社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人,是去年的两倍,重点是居民区2000年底前完成。笔者认为,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中,需要因地制宜改造内容,更好地解决老旧小区的民生“痛点”。
推进城市旧住宅区改造,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扩大内需稳定增长,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是实现多重目标的重要举措。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后,各地加大资金投入,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提速。在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同时,也出现了设计不科学、工程设计图纸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部分小区因缺乏施工条件无法全面实施,部分设施改造后仍不能满足居民实际需求,影响了改造效果。
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不同,社区不同,区位条件不同,人口结构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老百姓的转型需求也不同。比如京津冀地区因为提倡绿色出行,大力提倡使用电动汽车,很多小区安装充电桩的需求尤其强烈。在老年人较多的社区,需要公共活动,如步道和袖珍公园,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和食品援助。
在年轻人多的社区,对停车设施和儿童保育服务的需求很高。
对于多样化的需求,可以实施“菜单式”改造。目前,我国旧住宅区改造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保证基础配套设施。比如老旧小区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水、电、气、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完善,电梯、垃圾分类设施的安装。二是在保证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改造中建设公共活动场所、停车场、活动室和产权房。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托幼、文化室、医疗、助餐、家政、快递、便民、便利店等设施和公共服务。
由于标准化程度高,居民需求一致,基础配套设施可以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但由于地区差异较大,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列出改造内容清单,为百姓提供一份“菜单”,百姓有什么需要就可以选择改造什么。
对于一些空间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改造需求的小区,也可以在实施中统筹考虑,协调相邻的几个小区进行改造,尽量匹配所有公共服务设施,供几个小区共享。
从这几年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来看,除了硬件改造不合理,还有软件配套滞后的问题。部分住宅小区改造完成后,很难继续提供类似新建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老旧住宅小区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时间长了会恢复常态,改造效果的巩固值得关注。
要解决这些后续问题,必须在项目纳入改造计划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包括物业管理模式、小区管理条例、居民议事规则等。我们可以聘请物业公司来管理,引入一系列智能化的系统化管理系统,也可以动员业主成立自治物业组织来维护改造成果。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